竞争 (生物学)

竞争 (生物学)

竞争可能发生在同物种的个体之间,称为种内竞争,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,称为种间竞争。研究表明,种内竞争可以调节种群数量动态(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)。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,当种群数量增长时,个体就变得拥挤。因为同一种群中的个体所需要的资源都是相同的,因此拥挤会导致资源变得更加有限。有些个体(通常是幼小的)最终因不能获得足够的资源而死亡或无法繁殖。这就降低了种群数量,减缓了其增长。[來源請求]

物种也会与其它有相同资源需求的物种交互。因此,种间竞争也可以同时改变许多物种的种群数量。实验表明,当物种在争夺有限的资源时,一个物种最终会导致其它物种的灭绝。这些实验表明,相互竞争的物种无法共存(它们无法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),因为最强的的竞争者将会排除其它所有的竞争物种。[來源請求]

种内竞争

编辑

主条目:种内竞争

种内竞争是指,在一个生态系统中,同一物种的不同成员之间竞争同一自然资源。[8]

种间竞争

编辑

种间竞争可能会出现在两个分属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,它们需要在同一片区域内分享有限的资源。如果资源不能同时支撑这两个物种,那么就可能导致至少一个物种降低繁殖力、生长或存活。种间竞争有可能改变种群数量、动物社会和相互作用物种的进化。动物中的一个例子发生在猎豹和狮子之间;由于这两个物种的捕食的猎物很相似,它们都会因对方的存在而受到负面影响,因为它们能得到的食物更少了。但是它们仍坚持在一起,尽管根据预测,在竞争中一方会取代另一方。事实上,狮子有时候会偷走被猎豹猎杀的动物。潜在的竞争者也会互相残杀,即所谓的内部捕食(英语:Intraguild predation)。例如在南加州,郊狼经常会捕食灰狐狸和山猫,而这三种食肉动物的猎物是同样的一些小型哺乳动物。[9]

原生动物中的一个例子涉及到奥里利亚草履虫(英语:Paramecium aurelia)和大草履虫。俄罗斯生态学家格奥尔基·高斯(英语:Georgy Gause)研究了这两种草履虫之间的竞争,及其共存的结果。高斯通过观察它们不同的生态位在发生重叠时所产生的竞争,研究并提出了竞争排除原则。[10]

在个体、种群和物种之间都已经观察到竞争现象,但却鲜有证据表明,竞争是大群体进化的驱动力。例如,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共同生存了数百万年,但是却无法获得竞争优势,直到恐龙在白垩纪-第三纪灭绝事件中被灭绝。[2]

🔍 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