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的为官经历可谓丰富多彩,异常纷繁。宋神宗时曾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后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。宋哲宗后,曾任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出知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、儋州。宋徽宗时,获大赦北还,途中于常州病逝。
在一次黄州赴汝州就任的路上,由于长途跋涉,旅途艰难,苏轼的幼子不幸夭折。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,遂上书朝廷,请求暂不去汝州赴任,而是先在常州住下,后被批准。在这段时间里,苏轼的生活重回正常轨迹,结交了很多朋友,也写下很多诗词歌赋。而且当时他也暗自决定,将常州作为自己今生的终老之地。
在苏轼赴任杭州时,他发现西湖淤塞过半,湖水干枯,长满野草,严重影响了农业灌溉。于是第二年,就发动杭州20万民众,清除淤泥,恢复旧观,在湖中心设立三个石塔(三潭映月),把淤泥集中一起,修了一条纵贯西湖并设有6个拱桥的长堤,后人称之为“苏堤”或“苏公堤”。
后来,苏轼被贬颖州(今安徽阜阳)和惠州(今广东惠阳),他又重操旧业,捐钱捐物,疏浚西湖,在颖州西湖和惠州西湖,各修了一条长堤,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和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。
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典型的老来发奋的榜样,在《三字经》里提到的“二十七,始发奋”,讲的就是苏洵(“苏老泉”)。苏轼兄弟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,刻苦发奋,熟读经史,加上天赋过人,自小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。
苏轼生性放达,为人率真,一生中对于个人的前途命运——“进退自如,荣辱不惊”,深得道家风范。他一生交友无数,平时喜欢钻研美食,还自创了名闻天下的“东坡肉”(一种红烧猪肉)。他一生任职经历遍布全国,也借此游遍大江南北,很多经典的诗词文章都出自于湖泊山水间。
1100年(元符三年)四月,任职永州安置的苏轼获得大赦,欲回京任朝奉郎,走到常州时不幸辞世(1101年8月24日),享年65岁,命运中像是冥冥注定,他的归宿驿站会是在常州。最后他的儿子苏过,谨遵父亲生前遗愿,将苏轼葬于汝州郏城县(今河南郏县)钧台乡上瑞里。宋高宗时追赠太师,谥号“文忠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